什么是好相机?想认真学摄影的你为什么需要一台(准)专业相机?KU体育
发布时间:2022-11-27 03:10:53

  KU体育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理、化学、光学、经济等等实实在在规则的世界里,所以我可以放心的说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妥协的结果,或者说你得到的一切都意味着你付出了一些东西。大家都想要一台既足够便宜、轻便,又稳定画质还好的相机,相机也一直向小型化的方向走,很可惜这样完美兼顾各方面的相机目前还不存在。

  手机向它作为手机的本质妥协,而(准)专业相机向拍照本身妥协更多。你想认真学摄影,你就必须向画质、稳定性、操控性妥协。

  从画质上说,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张好照片都会说这照片画质真好,其实画质的概念相当模糊,很多人也分不清照片通透澄澈和画质好的区别。

  我认为,相机画质的本质是:抛开镜头,相机本身记录信息的能力。这个概念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说解析力,也就是老法师嘴里「刀锐奶化」的锐字,这个概念解释还是挺麻烦的,因为现实中很多人把分辨率和图像分辨率相混淆,在评价画质的时候又同时指这两者,分辨率就是这张图到底有多大,是 1920*1080 还是 3860*2160 个像素?

  图像分辨率是指单位尺寸里能塞下多少个像素点,这个定义更接近于分辨率这个「率」率本身的定义。

  简单来说的呢,就是分辨率是你能把图像点对点放大之后,它有多大,图像分辨率就是你在放大图片的时候放大到什么程度,你得到的信息依然是无损的,也就是「不糊」。还不明白的话,我拿测工业镜头解析力的标准 USAF1951 图来说:

  这货和我们常用的视力检测表很像,越高的锐度就越能分清越小的线宽,我们常说的解析力就是指相机能分辨的最小线宽。

  信噪比:大伙都想提高解析力,毕竟这东西只要不是让图片大到电脑 Ps 跑不动,都是多多益善,最直观的方法是提高像素量,也就是感光单元的数量。先说一下这玩意儿的基本构造:感光元件不是以像素的为单元的,市面上常见的是拜尔阵列的 CMOS:

  每个拜耳阵列为 4*4 阵列,每个传感单元其实都是一样的,它们没法直接感受“颜色”,我们在每个单元前面加一个只通过红色/绿色/蓝色的滤镜,让每个单元记录下光强,然后经过各种复杂的计算,合并为像素形式。

  为什么说这个呢?因为在传感器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像素量越大,每个传感器接受到的光量越少,要知道传感器记录电流的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噪声」,这些噪声都是随机出现的,没有规律,光量减小后噪声就相对变多了,提高信噪只能合并周围的像素,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有人问那相机就不能把噪声去了吗,嗨呀,相机记录的是电流量,是电子,人家电子头上可没贴噪声俩字儿。噪声只是对人类而言没用的、淹没有用信息的「信息」,在我 CMOS 眼里这些电子可都是我的好宝宝。

  提高信噪比最简单的方法是扩大感光元件的面积,我们看一下主流相机画幅面积比较:

  动态范围、宽容度、高感光度表现,这些都与楼上信噪比的挂钩。高感的概念想必大家都懂,我就说一说动态范围和宽容度,这俩兄弟的定义在摄影领域的区别很小甚至可以混用,由于是讲给新手的,我们就不再作定义上的仔细区分,简单来说宽容度就是相机同时记录最亮和最暗的光强的能力,记住是同时;而动态范围就不再强调同时,它是指相机记录最亮和最暗的光强的能力。现实世界里的光强我们可以认为是连续的,即 0~∞,但人眼和相机都做不到分辨最亮和最暗的东西,我举个不严谨的例子,假设低于0.0001强度的光都认为是亮度是零(纯黑),高于100000的都认为是最亮(全白)。那么如果相机能记录越宽广的光强范围,那么画面就越接近现实。当然手机可以通过多帧合成来达到类似的效果,但是这已经属于后期的范畴了。

  镁合金框架、机械快门带来的稳定性意味着这台相机可以陪你在南极雪国里领略风雪漫天、百丈玄冰和万物止息。

  可以在高山之上看云起云落,霞光万丈,览群山微渺,叹人生苦短;可以在海上望海天一色,窥水鸟飞鱼,睹群鲨狩猎,听万古鲸叹。

  也可以在大漠之间观那一抹孤烟,风沙卷起的悲凉,洒在枯冢上的一缕残阳,拍下狂风乍起,黄沙蔽日的奇景。

  更可以在家人身边记录母亲难得开怀的一笑,帮你看见父亲鬓角的白发,记下孩子的成长。

  这种随时随地都能抬手之间立刻开机,拍下你眼中的风景的可靠性就像陪在你身边的老朋友,就算多年未曾联系,见面后仍亲如故时,无话不谈带来的那种温暖。

  相机的操控性有难有易,操控性有两个部分即:你在创作过程中所能控制的元素数量以及控制的难易程度。

  你可以在相机上控制的(取常用的)有:光圈大小、景深、虚化效果;快门速度、快门释放模式;ISO、对焦模式、对焦点位置;曝光补偿、包围曝光方式、闪光灯亮度、闪光灯同步模式、闪光灯焦距;色温、白平衡、测光模式。

  你控制的东西越多,上限越高,当然下限也更低,我刚摸相机的时候开 M 档连张正常照片都拍不出来。

  相机好比是画家手里的笔,是士兵手里的钢枪利剑,工具没有也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对创作的结果造成方向性影响。说人话就是专业相机对数据的处理必很有限,尤其是 RAW 格式,几乎可以认为是相机记录下的原始数据。有人问为什么相机不加上一键滤镜、磨皮、调色等功能呢?其实厂商也在努力,比如富士和佳能索尼都在机内加了很多滤镜。

  我们抛去电池续航、算法问题不谈。这个问题实际在问:摄影的时候,到底谁是创作者?你到底是摄影师还是个只会按快门的机器人?

  一般来说以你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为界,一张照片的创作过程被分为前期和后期,它们应该都是在摄影师的掌控之中的,换句话说,照片体现的是摄影师自己的想法,甚至在拍照之前就对自己的成片有了大致轮廓,相机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尽量记录下更多的信息:6400 万像素、16bit 色深、15 档宽容度都是在描述信息量,都是在为后期留下更多空间。

  而后期,是尽量利用好相机记录的信息,修补前期的缺陷,又或实现某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手机摄影事实上是把前期和后期的界限模糊了,几乎把创作的全过程都留在了相机里,很多时候我看见拿着「手机直出」沾沾自喜的人都感觉无奈。

  其实摄影就是将生活中的画面定格,同时去享受保留这个画面的过程,可能你买到相机用的最多的是 A 档,但是将画面定格的体验也很不错,有时候自己拍摄到满意的照片真的很让人喜悦的。如果你知道想学摄影,不妨先使用手机的专业模式,虽然不如相机的,但是勉强能够有所了解摄影是怎么回事。

TOP